刘选让艺术简介
刘选让,1955年出生。1975年入伍在新疆军区从事美术工作,1980年就学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1987年在西安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9年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6年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2年任教授,2005年至今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研究生课程教学部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五洲书画院院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特邀理事。
《塔克拉玛干之魂》380x960cm
灵魂的绝唱——刘选让的《塔克拉玛干之魂》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刘选让的巨幅中国画《塔克拉玛干之魂》,是一件震撼人心的力作。作品选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为创作题材,这一题材本身便带有浓厚的西域历史文化气息。当然,作品成功的原因主要还不在于创作题材的重要和新颖,而在于艺术表现的独特和深刻。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之声。“十二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部古典音乐套曲,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结晶,也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表达着世世代代新疆人民的心声。刘选让的《塔克拉玛干之魂》是指“十二木卡姆”音乐的灵魂,也是指演奏音乐的人类的灵魂。画家借助超现实的乐曲演奏场景、饱经沧桑的民间艺人群像与单纯而丰富的笔墨语言,寄托着音乐灵魂和人类灵魂的象征寓意,抒发了新疆人民和画家本人的生命激情。刘选让这幅巨作画面的背景,是浩瀚荒凉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远处有西域古城遗址的残垣断壁,近处有零落的牛羊骸骨和不朽的大漠胡杨。而就在这片荒漠之上,犹如胡杨林拔地而起,突然显现一群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激情昂扬地演奏着“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在“死亡之海”高唱生命之歌。荒凉的沙漠、古城的废墟象征着生存的艰辛、历史的沧桑,不朽的胡杨、演唱的艺人象征着人类与音乐的生命的坚韧、灵魂的倾诉。画家为了增加荒漠的肌理感、历史的沧桑感和人与自然的协调感,整个作品统一采用了近似沙漠的灰黄色调,使画面背景和人物形象更显得质感粗砺厚重。画家的笔墨语言单纯而丰富,基本上呈现黑白灰的素描效果和水墨韵味,与整个画面的灰黄色调十分吻合,也加强了大漠之魂演奏乐曲的超现实的梦幻境界的感觉。
人类的肉体可以消亡,人类的灵魂却可以不朽,特别是可以通过表达人类灵魂之声的音乐世代传承下来。在《塔克拉玛干之魂》这幅中国画巨作中,刘选让以单纯而丰富的笔墨语言,着力塑造传承“十二木卡姆”音乐的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不朽的灵魂。这些民间艺人的幽灵并非苍白无力的幻影,而是有血有肉的形象。他们组成了一支庞大的乐队,坐在大沙漠的露天舞台上吹奏、弹拨或打击各种乐器,似乎正在合奏演唱“十二木卡姆”的大曲(大乃格曼),歌词意蕴深沉,音调苍凉悲壮。画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不是程式化的符号,也不是纯写实的造型,而是大体写实,局部夸张,人物个性异常鲜明。也许你觉得这些人物形象不太优美,但你却不得不承认他们性格鲜活、逼真传神。究竟什么是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天空的色调和地平线,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艺术家应当通过面貌去探索的就是“灵魂的肖似”。(《罗丹艺术论》)刘选让塑造的民间艺人群像追求的恰恰是人物性格的真实和“灵魂的肖似”,追求的是一种与大漠胡杨、古典音乐、人类灵魂、生命激情相匹配的悲壮的崇高美感。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群像的组合适应“十二木卡姆”的主旋律与变奏曲起伏变化的节奏,构成了繁管急弦、鼓乐齐鸣的交响乐章。你仔细观察:每一个人物的相貌、表情、眼神、口型、手势、动态都非常独特,毫不雷同,深刻表现了各自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几乎每个人物的面部都是一幅绝妙而精湛的肖像。尤其那些老艺人满脸的皱纹,恰似胡杨木苍老的年轮和疤痕。他们席地而坐,奏乐合唱,激情迸发,如醉如痴,仰天长啸,狂歌当哭,热汗淋漓,声泪俱下,极其强烈的面部表情和极其剧烈的肢体动作,与苍凉悲壮的音乐旋律合拍律动,与民族史诗的动人情节融为一体。虽然画面是超现实的梦幻境界,但如此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决非画家纯凭臆想、面壁虚构所能梦见,只能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原型。
刘选让1955年生于陕西,后来以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担任教授。“长安画派”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宗旨对他的中国画创作影响极深。他继承了古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传统,也继承了现代学院人物画的写实素描造型传统,并力图把笔墨技法与素描造型结合起来,创造自己独特的笔墨造型语言。从他的《塔克拉玛干之魂》来看,如果没有学院写实素描造型的严格训练和深厚功力,他就不可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真实、具体而精微。我们提倡画家深入生活。真正的深入生活,不是短期旅游式的肤浅的采风写生,而是长期全身心的深刻的生活体验。刘选让1975年入伍进疆,40年来数十次深入新疆各地体验基层群众包括民间艺人的生活,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他作为汉族画家与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结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他喜爱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苍凉景象,更喜爱“十二木卡姆”的音乐和演奏音乐的民间艺人。他非常熟悉民间艺人的生存环境、相貌特征、精神状态和喜怒哀乐,他的情感与这种音乐和这些艺人的情感发生了共鸣。他创作的《塔克拉玛干之魂》的所有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民间艺人的原型都有名有姓,有演奏不同乐器的特长。因为这幅巨作从反复构思、起草到落墨完成经历了20多年漫长的时间,不少他曾画过素描肖像的熟识的老艺人已经相继去世。每当他重返新疆故地寻访旧友,惊悉老艺人去世的噩耗他都情不自禁痛哭失声。而这种悲情也更加激发了他创作这幅巨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要把“十二木卡姆”民间艺人活着的形象和不朽的灵魂永远定格在自己的画面上。在创作这幅巨作过程中,画家的汗水和眼泪与画中人物的汗水和眼泪一起流淌。这幅巨作凝聚着画家40年的心血、40年的情感、40年的梦想,也是对他本人以往擅长的西部风情题材绘画的一种突破、改变和升华,最大的变化是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从矫饰的优美转向悲壮的崇高。在他的《塔克拉玛干之魂》中,繁管急弦代替了轻歌曼舞,狂啸呐喊代替了浅吟低唱,于是我们看到了生命激情的极度迸发、人类灵魂的昂奋高扬。
新疆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作为中国与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代表着新疆各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刘选让的《塔克拉玛干之魂》画面上共有56个人物,大概隐喻着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就这种深层的象征寓意而言,这幅中国画巨作堪称是一曲灵魂的绝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朽灵魂的千古绝唱。
沙枣花 138x68cm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